2022年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 学科方向
本学位点在软件工程技术、面向智能检测与识别领域的软件工程和面向物联网的软件工程3个方向展开研究并形成特色,研究方向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1)软件工程技术
本方向在大型复杂软件开发方法及相应的支撑平台、软件分析与测试的新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特色,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大型复杂软件设计方法,设计服务定义的接口和契约,实现软件模块间的解耦。
2)研究IMA平台下机载软件测试新方法,研究单元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和集成测试线索自动生成的策略和方法。
3)研究基于模型的消息建模和测试方法,以模型协同仿真设计为中心,实现模型执行流程控制的消息测试用例生成系统。
(2) 面向智能检测与识别领域的软件工程
本方向在智能检测与识别的领域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特色,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序列图像特征检测与匹配方法,提出了物体棱线线流场概念和计算方法,建立了三维物体运动估计与重建模型,并构造了机动目标识别与检测系统的领域模型。
2)研究由二维图像序列重建三维图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问题及三维信息在视频编码的应用,设计了结合2D图像和3D点云数据三维重建模型及大规模图像融合和拼接的领域模型,并应用于“月球巡视器形貌探测地面实验系统”。
3)研究复杂场景非接触式多种模态的生物特征(掌纹、虹膜等)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匹配等技术,构建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模型。
4)基于稀疏语义分析,研究大规模视频分析、图像分类和检索算法,构建了监控视频和检索系统的领域模型。
(3)面向物联网领域的软件工程
本方向在物联网领域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特色,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高可靠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构建高可靠链路质量模型以及连通性监控模型和策略,并完成异构数据采集、融合、分析等工作。
2)研究事件驱动的无线CPS实时消息调度与并行优化问题,构建了消息并行图模型,建立了基于软总线的领域体系结构。
3)研究射频层析成像中的影像重构和测量优化问题,构建了距离相关的信号衰落模型,建立了基于压缩感知的自适应增量采样的智能感知体系结构。
4)研究航空产品实物质量大数据体系和故障研究,设计大数据体系和重复故障识别系统,研究故障知识库和分类模型,实现精准故障识别。
2、 学科特色
本学位点依托南昌航空大学的航空特色,一直致力于将人才培养与服务航空、国防领域结合起来。本学位点承担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项目:“基于任务剖面的装备软件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原型系统研制”;承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项目:“软件缺陷数据收集和主动测试工具开发”;承担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项目:“航空产品实物质量大数据体系及重复故障识别研究”、“航空产品实物质量大数据故障知识库研究”、“航空产品实物质量大数据故障分类模型研究”等。通过上述项目研究工作,提高了服务航空、国防的能力,进一步夯实了本学位点的航空、国防特色。
本学位点利用自身在软件设计、研发方面的优势,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结合起来。本学位点承担北京水利水电科学院委托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应急运行集散控制软件平台”,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输水做出了贡献;承担了江西省科技厅03专项:“基于NB-IOT的钢化玻璃绝缘子智能制造设计与实现”,为江西省电瓷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做了先行示范;联合多家单位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监测数字综合平台研究与应用”课题,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并推动江西省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3、 学科优势
本软件工程学科的优势在于:
(1)航空航天领域大型复杂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1)新一代飞机综合航电系统软件测试与验证技术,率先开展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
2)研发固体火箭发动机珠架喷管跟随特性测试系统,解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珠架喷管跟随特性的测试模拟等问题。
3)研发空地攻击单兵引导系统,提升陆战、海战作战火力。
4)研究航空产品实物质量大数据体系和故障识别,精准识别航空产品故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中的损耗。
(2)面向物联网领域的软件工程技术创新应用
1)为本地政府开发基于物联网的江西省重要河湖水质监测系统,实现了持续、实时、在线监测赣江和鄱阳湖的水质情况。
2)为本土企业设计玻璃绝缘子生产线的工业互联网系统,提升良品率。
(3)面向智能检测与识别领域的软件工程创新应用
1)手掌静脉识别技术和面向移动终端的掌纹认证技术推广了生物特征识别的应用范围,形成了明显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2)研究了复杂场景目标检测、跟踪与跟踪,在多个技术挑战中取得突破。
3)计算机视觉的多空间映射关系研究及应用,通过多种优化技术,形成快速高精度和鲁棒的自适应匹配、配准和分割技术。
二、 2022年度学位点建设情况
1、年度招生
全年共录取硕士研究生70人,其中第一志愿上线考生65人,接收推免研究生5人,录取人数为历年最高。在校内举办了“软件学院2022届本科生研究生招生宣讲会”, 并邀请武汉城市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萍乡学院、新余学院等参加在“中国在线教育”举办的线上宣讲会,在线人数达3000余人。
2、年度培养
研究生获批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3项、校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5项,研究生结题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项、校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6项。
2020级研究生赵建军获获江西省“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并推荐申报中国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3、年度毕业
2022届研究生33人,去向落实率96.97%,其中读博深造1人,到航空航天国防单位工作4人,高质量完成就业工作。
4、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C+等级。根据评估结果撰写了学科评估结果分析报告,进行了学科劣势分析,制定了工作思路,提出了下一轮学科评估目标和工作举措。
组织力量撰写(填写)了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类别(软件工程领域)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的相关内容和数据,形成了自核验报告,完成了自核验工作。
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不断优化。学院不断加强研究生入学面试、培养计划制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答辩等各个环节管理的优化。硕士学位论文抽查合格率100%。
5、学术交流
承办了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航空电子与测试技术分论坛。邀请了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牟明,航空工业洪都副总工程师廖杰,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航电部软件室主任程新满,民航江西适航审定中心电子电气、机械系统室主任熊小平,航空工业洪都650所软件共性技术部部长杨修茂,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航电部技术发展室副主任年福丰,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第八事业部副主任柯文俊,南昌大学朱小刚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龚俊教授等到学院为师生做学术报告。定期开展学科团队学术交流活动。学院师生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 2022)、CCF软件工程专委会年会(NASAC 2022)、CVPR 2022等国内国际重大学术会议,与国内外顶尖学者进行交流。
三、 科研成果
坚持以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课题申报书质量为抓手、采用以学科团队负责人为核心的课题组集体讨论修改、校外专家评审修改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课题申报书的质量。2022年,学院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地区项目6项,提交《航空科学基金专项类项目指南建议》3项;新增纵向项目合同经费97万,到账经费56万,其中航空国防项目经费50万元;新增横向项目合同经费119.2万,到账经费35.9万。2022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篇,SCI二区论文1篇。
四、 科研平台
进一步建设江西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软件测评中心、江西省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物联网与大数据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等科研平台。
五、 改进计划
(1)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
以培养航空软件领域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未来计划打造“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在硬件建设层面,联合航空头部企业共建专业化实验平台,配置航电系统仿真环境、适航验证工具链等先进设备,再现航空软件开发真实场景。在运行机制层面,推行“项目化实景教学”模式,由企业发布实际工程课题,学生团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从需求分析到交付验收的全流程实践,形成“做中学、学中创”的沉浸式培养环境。实验室同步承担技术攻关职能,推动研究成果反哺教学。
(2)建设航空特色课程群
为强化航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未来计划系统推进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资源升级。围绕航空软件技术链需求,构建“基础理论-核心技术-行业应用”三级课程群:基础层重点优化软件工程数学基础,融入飞行器动力学建模、航空信号处理等跨学科内容;核心层打造适航软件工程等标杆课程,联合航空企业开发覆盖需求分析、架构设计、验证测试全流程的案例库;应用层增加航空人工智能前沿、航空大数据分析等交叉课程,引入数字孪生、智能运维等新兴技术场景。教学实施中推行“双师课堂”模式,由校内教师讲授理论框架,企业专家同步解析航空工程实例,并通过虚实结合的仿真实验平台实现“理论-实践-反思”闭环训练。
(3)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为全面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未来计划构建覆盖“选题-开题-中期-预答辩-盲审-答辩”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在选题阶段,搭建“航空与国防领域需求数据库”,通过智能匹配算法为研究生推荐具有实际工程价值的研究方向,要求选题尽量聚焦适航认证、机载系统优化等航空领域核心问题。开题环节引入“学术创新性预评估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研究方案的技术路线、创新点进行语义分析,生成改进建议报告。中期至预答辩阶段部署“动态预警模块”,实时监测论文进度与质量指标,对偏离研究方向、实验数据异常等情况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导师介入指导。盲审环节建立“双盲交叉评审云平台”。同时优化导师指导流程与考核标准,形成“过程透明、反馈及时、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